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纪怀并引其十四 明 · 温纯
 押词韵第三部
礼乐容台司,骏奔郊庙际。
有友赵柱史应元,之楚正揽辔。
久要故不忘,相期秉忠义。
同歌蜀道难,并失南郡意。
解组先后归,遂初泾峨内。
潜修卒旧业,力耕供赋税。
山林亦有责,报恩明不倍。
目极日月边,如睹天颜霁。
湖北提举司申乞赈济赏格状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五五、《昌谷集》卷九
照对本路旱蝗为灾,与常岁事体不同,有禾之田尽如茅苇,无禾之田尽如白地。
官司既无储蓄,百姓又更穷困。
虽已具申朝省,乞拨降度牒、官会,以充籴本,未准行下,会计数目,终不足以了一岁之计。
检准淳熙宽恤诏令,自乾道七年以后,累准朝廷指挥,劝诱富室上户赈济饥民,与补官资。
却缘前后冲改,多有不同,致得保明推赏,多有沮格。
及有本路近来事体,与从前事体不同,合行申审者:
一、元降指挥,无官人,米一千五百石,补进义校尉
四千石,补承信郎,或上州文学
五千石,补承节郎
计钱一万贯,承信郎上州文学
计钱八千贯,进武校尉
计钱四千贯,进义校尉
计钱三千贯,进武副尉
计钱二千贯,不理选限,将仕郎
计钱一千贯,诸州助教
计钱五百贯,则合以绍熙五年九月指挥为定。
缘当来所立钱数,初无见钱、会子之别。
而本路所用钱物,却有见钱及行在会子、湖广会子三等不同。
契勘湖广总领所见承准开禧二年已降指挥,给卖书填空名告敕,不经州县保明,最为省力。
只全用湖广会子,尚自迟细,变卖不行。
今来本司劝谕富室上户,设或稍有艰阻,则利害相权,必至无益。
亦乞照总领所体例,全用湖广会子,纽折米价,庶几徼幸可以劝谕,不至牴牾。
一、乾道七年元降指挥,以为积粟之家出米赈济,崇尚义风,即与进纳事体不同。
从来臣寮奏请,往往以为太滥,致得铨部稍有沮格,却成失信。
虽已有节次申严指挥,终是士民疑惑,不敢自必。
检照开禧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都省劄子,行下湖广赵总领申请,申严已降指挥,所补官资并依奏荫体例,特与免试注官,永不冲改。
欲乞明降指挥,许从本司镂榜晓谕,给据为照,庶几可以取信。
一、乾道七年元降赈济指挥,许从州县审究保明申朝廷,依今来立定格目,给降付身,补授名目。
后来淳熙七年兼行赈粜之说,节目繁多,始有安抚、转运、提举司连衔保明之文。
至淳熙十四年再行赈济,则又因臣寮奏请,专委知通认数,保奏推赏,更不经由诸司户部司农寺之类。
至绍熙五年计钱立价,则又令知通、令佐同市令官给罪保明,从本州径行保奏。
前后施行,虽若不一,其实因事制宜,本非牴牾。
盖兼行赈粜,颇费关防,所以经由安抚、转运、提举三司亦不为过。
既是罢行赈粜,交量正米,自有知通认数。
不惟安抚、转运、提举司无所干预,其令佐、市令官亦无交涉,只合从本州保奏。
若是计钱立价,颇关市道,即合知通令佐、市令官同共结罪,事理明甚。
但既有钱米,即合关本司同议赈济,其保明一节却无干预。
既有上件节次指挥,尚恐将来推赏之时,官司别作沮难,致得富室上户未免疑惑,亦乞明降指挥,照应施行。
一、乾道七年元降江西、湖南赈济,后来绍熙四年因浙东、江东淮南赈济,却令安抚、转运、提举司相度荒歉轻重,申取朝廷指挥,方得支拨,即与元降指挥委官赈济事体不同。
缘本路去朝廷遥远,又在江西、湖南之外,不特与浙东、江东淮南地里相去隔绝,兼自用兵之后,连岁旱歉,其本路州县事体亦与乾道绍熙年间仓廪储蓄大段不同。
若候诸司相度商议,更取朝廷指挥,然后支拨,则贫民重困,恐不及事。
所有今年劝谕米价,若不及十万石以上,欲从本司相度,一面权宜支拨,却结罪保明,具申朝廷,以凭出豁,不为久例。
或积数稍多,过十万石之外,却合照应元指挥申取朝廷指挥施行。
一、契勘元立赏格,除无官人及有官人文臣立定格目,合行遵守外,却缘用兵以来,多有富室上户曾受宣抚制置等司招募,捍禦关隘,防守城郭及与金人见阵,收复强敌,已受一资两资以至五资之人。
若使之便作有官武臣,委实不合格法。
若只作无官人,一例推赏,则下班祗应乃在进武副尉之上,其馀守关进勇副尉进勇副尉、守关进义副尉进义副尉,等级不同,亦难以全无分别。
若令许用磨勘格法,则又迁转不等,与今来所立格目委有妨碍。
今以进武副尉二千贯计之,则自守关进勇副尉四转而至进武副尉,每资与减四百贯,方合格法。
又以进义校尉三千贯计之,则自进武副尉一转而为下班祗应,自下班祗应一转而为进义校尉,每资与减五百贯,方合格法。
今既官司全无事力,多方招诱,只得比量等级,使之相称,与见行格法别无冲改。
欲乞朝廷处分,特赐俯从,庶几可以及事。
一、契勘保明推赏,不许当行人吏乞觅阻节,许应赏人陈告,自有淳熙八年正月已降指挥
及出米赈济人户交量数足,不候赈济了当,便合保奏推赏,自有淳熙八年十二月指挥,并无冲改。
今来更自本司相度,欲不立定钱米,许从民便;
或以官会入纳,许自本司委所属知通收籴认数;
或以粳米黏米入纳,许自令佐、知通市令司结罪保明,及令所在州军知通桩管认数。
其诸处富室上户般运装载,许令本司陈乞,召保给据,与免沿路征税,亦参照开禧二年总领所已得指挥施行。
右谨具申尚书省,乞赐明降指挥,申严行下,以凭遵守施行。
〔小贴子〕照对本司事体已急,日夜待报。
如蒙朝廷肯赐矜从,即乞径自朝省或检正都司取索看详,早赐画降,免行下诸处取会勘当,以至稽缓,实一道生灵之幸也。
浯溪题名景定四年八月 南宋 · 王鸿孙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七
景定癸亥中秋日邑令东莱王鸿孙,佐官富水何端方、耒江应元,敬循旧典,延至父老,酌以金罍,勉之□
因□闲步,遍观溪山。
约而不至者,宜春施浩也。
住山宗绍上石。
上疏言授官与本名同宜改选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台选臣叔父春为安成郡宜春县,与县同名,故事,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而未有身与官职同名,不在改选之例。
臣以为父祖改选者,盖为臣子开地,不为父祖之身也。
今身名所加,亦施于臣子,佐吏系属,朝夕从事,官位之号,发言所称,若指实而语,则违经礼讳尊之义;
若诡辞避回,则为废官擅犯宪制。
今以四海之广,职位之众,名号繁多,士人殷富,至使有受宠皇朝,出身宰牧,而令佐吏不得表其官称,子孙不得言其位号,所以上严君父,下为臣子,体例不通。
易私名以避官职,则违《春秋》不夺人亲之义。
臣以为身名与官职同者,宜与触父祖名为比,体例既合,于义为弘(《晋书·江统传》,《通典》一百四。)
陆云成都王颖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统等闻人主圣明,臣下尽规,苟有所怀,不敢不献。
昨闻教以陆机后失军期,师徒败绩,以法加刑,莫不谓当。
诚足以肃齐三军,威示远近,所谓一人受戮,天下知诫者也。
且闻重教,以图为反逆,应加族诛,未知本末者,莫不疑惑。
夫爵人于朝,与众共之;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惟刑之恤,古人所慎。
明公兴举义兵,以除国难,四海同心,云合响应,罪人之命,县于漏刻,泰平之期,不旦则夕矣。
兄弟并蒙拔擢,俱受重任,不当背罔极之恩,而向垂亡之寇;
去泰山之安,而赴累卵之危也。
直以计虑浅近,不能董摄群帅,致果杀敌,进退之间,事有疑似,故令圣签未察其实耳。
刑诛事大,言有反逆之徵,宜令王粹、牵秀检校其事。
事验显然,暴之万姓,然后加等之诛,未足为晚。
今此举措,实为太重,得则足令天下情服,失则必使四方心离,不可不令审谛,不可不令详慎。
统等区区,非为陆云请一身之命,实虑此举有得失之,敢竭愚戆,以备诽谤(《晋书·陆云传》,之败也。并收官属江统蔡克枣嵩等上疏。)
奔赴山陵议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往者荡阴之役,群僚奔散,义兵既起,而不附从,主上旋宫,又不归罪。
至于晏驾之日,山陵即安,而犹不到。
台郎御史以上,应受义责,加贬绝,注列黄纸,不得叙用。
至于先有他故去职,或以丧疾免散,仍遇兵隐遁山泽者,宜与上牒异制。
《春秋传》曰:“君子避内难,不避外难”。
孙、宁之变,蘧瑗出关,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未足多责也。
及至奔赴,不及在哀,致身后于山陵,故当从时宜以立褒贬,依王政而正准绳,不可偏抗古义,以伤今实也。
承诏书而制奔赴之期,以为分别远近,则典而不畅;
捡校险易,则密而不弘。
故拟七月之典,以议今事。
达官名问特通者,过期不到,宜依退免法,注列黄纸,三年乃得叙用。
又自非盟主所授,而诸侯州伯所以用,故不得奔赴,宜与下牒同罚。
《春秋传》曰:“不以家事辞王事”,此上之行乎下也。
诸侯州伯辄留应赴之人,而令失节于王庭,坐于《周官》九代之法,应在犯令陵政之条,诸台平处,正其削黜(《通典》八十,惠帝崩,司徒左长史江统议奔赴山陵云云。)
拜时有周丧议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已拜舅姑者,宜准女在涂之礼,齐衰大功三月既葬,可迎妇。
案《礼记》,在涂而婿之父母死,则改服赴丧;
女之父母死,则反而服周。
今已拜舅姑,其义全于在涂也。
降其亲而服夫党,非妇而何?
礼,父母既设而娶,三月庙见,成妇之义;
舅姑存则盥馈特豚,以成妇道:皆明重其成妇,不系其成妻也。
然则未庙见,女死,还葬于女氏;
若已见舅姑,虽无衽席之接,固当归葬于夫家,此非可否之断乎!
《礼》“婿亲迎,女未至,而有齐衰大功之丧,男不入,改服于外次,女入,改服于内次,即位哭”。
又齐衰大功之丧,三月既葬,虽不可以纳徵,而可正御矣(《通典》五十九,永嘉中太常潘尼为子娶黄门郎李循女已拜时后各有周丧潘迎妇,李遣女,国子博士江统侍中许遐同议。)
悯怀太子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臣闻古之为臣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献可替否,拾遗补阙。
是以人主得以举无失行,言无口过,德音发闻,扬名后世。
臣等不逮,无能云补,思竭愚诚,谨陈五事如左,惟蒙一省再省,少垂察纳。
其一曰:六行之义,以孝为首,虞舜之德,以孝为称,故太子以朝夕视君膳为职,左右就养无方,文王之为世子,可谓笃于事亲者也,故能擅三代之美,为百王之宗。
自顷圣体屡有疾患,数阙朝侍,远近观听者不能深知其故,以致疑惑。
伏愿殿下虽有微苦,可堪扶舆,则宜自力。
《易》曰:“君子终日乾乾”。
盖自勉强不息之谓也。
其二曰:古之人君虽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必须辅弼之助,相导之功,故虞舜以五臣兴,周文以四友隆。
成王之为太子也,则周召为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闻道早备,登崇大业,刑措不用,流声洋溢,伏惟殿下天授逸才,聪鉴特达,臣谓犹宜时发圣令,宣扬德音,咨询保傅,访逮侍臣,觐见宾客,得令接尽,壅否之情沛然交泰,殿下之美焕然光明。
如此,则高朗之风,扇于前人;
弘范令轨,永为后式。
其三曰:古之圣王莫不以俭为德,故尧称采椽茅茨,禹称卑宫恶服,汉文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身先物,政致太平,存为明王,没见宗祀。
及诸侯修之者,鲁僖以躬俭节用,声列《雅》《颂》;
声冒以筚路蓝缕,用张楚国
大夫修之者,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晏婴相齐,鹿裘不补,亦能匡君济俗,兴国隆家。
庶人修之者,颜回以箪食瓢饮,扬其仁声;
原宪以蓬户绳枢,迈其清德。
此皆圣主明君贤臣智士之所履行也。
故能悬名日月,永世不朽,盖俭之福也。
及到末世,以奢失之者,帝王则有瑶台琼室,玉杯象箸,肴膳之珍则熊蹯豹胎,酒池肉林
诸侯为之者,至于丹楹刻桷,饩徵百牢。
大夫有琼弁玉缨,庶人有击钟鼎食
亦罔不亡国丧宗,破家失身,丑名彰闻,以为后戒
窃闻后园镂饰金银,刻磨犀象,画室之巧,课试日精。
臣等以为今四海之广,万物之富,以今方古,不足为侈也。
然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是故居上者必慎其所好也。
汉光武皇帝时,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
世祖武皇帝有上雉头裘者,即诏有司焚之都街。
高世之主,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风。
臣等以为画室之功,可且减省,后园杂作,一皆罢遣,肃然清静,优游道德,则日新之美光于四海矣。
其四曰:以天下而供一人,以百里而供诸侯,故王侯食籍而衣税,公卿大夫受爵而资禄,莫有不赡者也。
是以士农工商四业不杂。
交易而退,以通有无者,庶人之业也。
《周礼》三市,旦则百族,昼则商贾,夕则贩夫贩妇。
买贱卖贵,贩鬻菜果,收十百之盈,以救旦夕之命,故为庶人之贫贱者也。
樊迟匹夫,请学为圃,仲尼不答;
鲁大夫臧文仲使妾织蒲,又讥其不仁;
公仪子相鲁,则拔其园葵,言食禄者不与贫贱之人争利也。
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渐冉相放,莫以为耻,乘以古道,诚可愧也。
西园卖葵菜、蓝子、鸡、面之属,亏败国体,贬损令问。
其五曰:窃见禁土,令不得缮修墙壁,动正屋瓦。
臣以为此既违典彝旧义,且以拘挛小忌而废弘廓大道,宜可蠲除,于事为宜(《晋书·江统传》)
徙戎论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
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
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
弱则畏服,强则侵叛。
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
当其强也,以殷之高宗而惫于鬼方,有周文王而患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
及其弱也。
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单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
此其已然之效也。
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望之议以不臣。
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驰固守;
为寇贼强暴,则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统,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而利害异心。
戎狄乘间,得入中国。
或招诱安抚,以为己用。
故申缯之祸,颠覆宗周;
襄公要秦,遽兴羌戎。
春秋时义渠大荔居秦晋之域,陆浑阴戎处伊洛之间,鄋瞒之属害及济东,侵入齐宋,陵虐邢卫,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攘之,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
仲尼管仲之力,嘉左衽之功。
逮至春秋之末,战国方盛,楚吞蛮氏,晋剪陆浑赵武胡服,开榆中之地,秦雄咸阳,灭义渠之等。
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岭长城,戎卒亿计。
虽师役烦殷,寇贼横暴,然一世之功,戎虏奔却,当时中国无复四夷也。
汉兴而都长安关中之郡号曰三辅,《禹贡》雍州,宗周丰、镐之旧也。
及至王莽之败,赤眉因之,西都荒毁,百姓流亡。
建武中,以马援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馀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
数岁之后,族类蕃息,既恃其肥强,且苦汉人侵之。
永初之元骑都尉王弘使西域,发调羌氐,以为行卫
于是群羌奔骇,互相扇动,二州之戎,一时俱发,覆没将守,屠破城邑。
邓骘之征,弃甲委兵,舆尸丧师,前后相继,诸戎遂炽,至于南入蜀汉,东掠赵魏,唐突轵关,侵及河内
及遣北军中候朱宠五营士于孟津距羌,十年之中,夷夏俱毙,任尚、马贤仅乃克之。
此所以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虽由御者之无方,将非其才,亦岂不以寇发心腹,害起肘腋,疢笃难疗,疮大迟愈之故哉!
自此之后,馀烬不尽,小有际会,辄复侵叛。
马贤狃忲,终于覆败;
段颎临冲,自西徂东。
雍川之戎,常为国患,中世之寇,惟此为大。
汉末之乱,关中残灭。
魏兴之初,与蜀分隔,疆场之戎,一彼一此。
魏武皇帝将军夏侯妙才讨叛氐阿贵、千万等,后因拔弃汉中,遂徙武都之种于秦川,欲以弱寇强国,捍御蜀虏。
此盖权宜之计,一时之势,非所以为万世之利也。
今者当之,已受其弊矣。
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
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
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
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
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幵、析支之地;
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
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
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是以充国、子明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之命,有征无战,全军独克,虽有谋谟深计,庙胜远图,岂不以华夷异处,戎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难者曰:方今关中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水旱之害,荐饥累荒,疫疠之灾,札瘥夭昏。
凶逆既戮,悔恶初附,且款且畏,咸怀危惧,百姓愁苦,异人同虑,望宁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诚宜镇之以安豫。
而子方欲作役起徒,兴功造事,使疲悴之众,徙自猜之寇,以无谷之人,迁乏食之虏,恐势尽力屈,绪业不卒,羌戎离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而后变复横出矣。
答曰:羌戎狡猾,擅相号署,攻城野战,伤害牧守,连兵聚众,载离寒暑矣。
而今异类瓦解,同种土崩,老幼系虏,丁壮降散,禽离兽迸,不能相一。
子以此等为尚挟馀资,悔恶反善,怀我德惠而来柔附乎?
将势穷道尽,智力俱困,惧我兵诛以致于此乎?
曰无有馀力,势穷道尽故也。
然则我能制其短长之命,而令其进退由己矣。
夫乐其业者不易事,安其居者无迁志。
方其自疑危惧,畏怖促遽,故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无违也。
迨其死亡散流,离逖未鸠,与关中之人,户皆为雠,故可遐迁远处,令其心不怀土也。
夫圣贤之谋事也,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乱,道不著而平,德不显而成。
其次则能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值困必济,遇否能通。
今子遭弊事之终而不图更制之始,爱易辙之勤而得覆车之轨,何哉?
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若有穷乏糁粒不继者,故当倾关中之谷以全其生生之计,必无挤于沟壑而不为侵掠之害也。
今我迁之,传食而至,附其种族,自使相赡,而秦地之人得其半谷,此为济行者以廪粮,遗居者以积仓,宽关中之逼,去盗贼之原,除旦夕之损,建终年之益。
若惮暂举之小劳,而忘永逸之弘策;
惜日月之烦苦,而遗累世之寇敌,非所谓能开物成务,创业垂统,崇基拓迹,谋及子孙者也。
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
汉宣之世,冻馁残破,国内五裂,后合为二。
呼韩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质柔服
建武中,南单于复来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数世之后,亦辄叛戾,故何熙、梁觐戎车屡征。
中平中,以黄巾贼起,发调其兵,部众不从,而杀羌渠。
由是于弥扶罗求助于汉,以讨其贼。
仍值世丧乱,遂乘衅而作,卤掠赵魏,寇至河南
建安中,又使右贤王去卑诱质呼厨泉,听其部落散居六郡。
咸熙之际,以一部太强,分为三率。
泰始之初,又增为四。
于是刘猛内叛,连结外虏。
近者郝散之变,发于谷远
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
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
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
荥阳句骊本居辽东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俭伐其叛者,徙其馀种。
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数世之后,必至殷炽
今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于夷狄,能不为变!
但顾其微弱势力不陈耳。
夫为邦者,患不在贫而在不均,忧不在寡而在不安。
以四海之广,士庶之富,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纤介之忧。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晋书·江统传》,又群书治要三十引《晋书》,又《通典》一百八十九,《御览》七百九十四。)
江统 西晋 · 司马越
 出处:全晋文卷十五
王子师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求者不?
知君举高平郤道微为贤良,陈留阮宣子为直言,济北程弘叔为方正,皆于时选为(《御览》二百六十三引《江家传》。又《晋书·江统传》有前五句。)
议立奔赴之制咸康中 东晋 · 王濛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九
三代垂文,观时损益。
今服教之地,远于古之九服。
若守七月之断,过近一概者,惧非通制。
王畿以外,南极五岭,非守见职,周年不至者,宜勒注黄纸,有爵土者削降。
永嘉中江统议不奔山陵,但三年不叙,于义为轻。
今更立如牒,若方伯授用,虽未有王命,犹不与停散同。
今见在官即吉之后去职,不及凶事,无所贬责。
万里外以再周为限,自此以内,明依前牒,虽在父母丧,其责不异(《通典》八十。咸康中司徒西曹王濛议。)
时人为江统 魏晋 · 无名氏
 押元韵
《晋书》曰: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
嶷然稀言。江应元(○《晋书》江统传。《御览》四百九十六引文士传。《诗纪》四十四。)
边事三首 其二 明 · 许宗鲁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明诗纪事 戊签·卷七
朵颜三卫海西头,保定河间种类稠。
千里营屯成拱卫,百年礼乐化旃裘。
虚传江统能高论,须信文皇有远谋。
古北黄花俱肘腋,瞻天谁抱杞人忧。
越国武肃王碑铭 五代 · 皮光业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八
粤以唐长兴三载壬辰春季凋十三荚。
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尚书令吴越国王弃捐宫馆。
以是岁明宗皇帝太常博士段容。
定谥议曰武肃
尚书工部侍郎杨凝式撰神道碑文。
翰林待诏张季恭至吴越
书于刊石。
后二年岁在敦牂。
天下兵马都元帅吴越王建庙貌于始封之越国
礼与境内。
乐之罔极。
孝思也。
盖闻神道设教。
莫大于郊社严禋。
明德惟馨。
无逾于祖考孝享。
是以百代相袭。
六籍盛称。
报劬劳则天保是徵。
展钦若则王假是训。
又况建除难靖乱之业。
武烈之威名。
振刚德义气之风。
成肃恭之懿号。
陈力四纪。
光奉八朝。
生为有土之君。
薨立象朝之庙。
是可睢盱召毕。
龌龊桓文。
声华永而日月齐。
简册编而古今在。
矧夫堂成王构。
家继国祧。
压璧宝以知来。
玉林而嗣位。
高阳号里。
无愧前贤。
夏屋登山。
常遵治命。
爰自郑缁始袭。
晋墨未除。
不忍一日之离。
遂立千年之祀。
金镕阳迈。
已成像于吴城
香刻旃檀。
复附神于越国
恭惟先天下兵马都元帅越国武肃王
殷朝篯祖。
仙萼分枝。
唐代鄛公。
灵源真派。
簪裾轩冕。
礼乐诗书。
謺庆连华。
交光翊业。
应劭七世。
累爵重官。
罗企一门。
惟忠及孝。
其降神也。
虹飞蜀国
始见殊祥。
鱼跃汾河。
是生奇表。
赤光耀室。
黄气浮空。
石龟陨下于官山。
胡人来归于宝器(此二事安国县父老言也)
其英姿也。
凤文龙藻。
夐出精神。
白琥苍圭。
琢为标格。
加之薛璘整峻。
谢安风流。
俯仰可观。
进退有度。
慕容德偃月日角。
光彩烁人。
李子坚匿犀龟文。
威仪镇俗。
其辞韵也。
音容洒落。
智辩铿輷。
元善抑扬。
张畅详雅。
至若讨论国计。
谈画兵筹。
接对使伻。
抚御将下。
所谓五河奔注。
百谷崩腾。
玉虹起而云雾销。
金虎啸而风飙动。
揣摩胜负。
赫连勃口授怀惭。
捭阖兴亡。
苏季子舌端有愧。
其气度也。
志高建木。
量等大瀛。
含垢匿瑕。
罔知边际。
求贤接士。
无怠寅昏。
重仁义若邱山。
视玉帛如咳唾。
翘翘车乘。
唯在得人。
憧憧往来。
皆钟和气。
所以羔皮豹舄。
鹤列犀渠。
咸愿杀身。
用酬大惠。
变家为国。
诚由万化生身。
以德聚民。
所谓八风从律。
其英雄也。
能知否泰。
俟云雷。
动必有成。
举无遗策。
蛟龙得雨。
莫测变通。
雕鹗出林。
可知意度。
其间文武迭用。
仁义宏敷。
平阿(一作常平之亡戟得矛(一作列戟持矛)
并能取舍。
元协之搦蛇骑虎。
不觉艰难。
奄有具区。
廓开霸业。
设使庾翼复出。
必不妄誉于桓温
阮籍重生。
安敢轻言于广武
文学也。
家承儒范。
世尚素风。
绛纱帐先生
授白纶巾于神女。
才通梦寐。
凤吐方来。
志在典经。
龙斗不顾。
所以博览七纬。
精究三元。
尽得津涯。
皆升堂奥。
其于篇韵。
尤著功夫。
思风起而绣段飘。
言泉淘而金沙见。
其札翰也。
花随腕下。
星逐毫飞。
霭若游云。
细凝垂露。
钩刀向背。
未饶索肉芝筋。
点画方圆。
高掩崔肥赵瘦。
就中濡染碑额。
益见呈露锋铓。
四方仰之神踪。
一代称之墨宝。
王逸少若见。
甘避雁行。
萧子云如逢。
大惭蝉翼。
其建大功也。
唐季乾符之末
中和之初
海凫乍扬。
天龟初伏
尘飞野马。
四郊之垒渐多。
雾暗腾蛇。
五贼之机共构。
其始者王仙芝结衅中土。
首搆祸阶。
虽已诛夷。
犹残支党。
自此丛祠乌合。
草泽蜂飞。
轻薄者固自披攘。
谨厚者亦为剽悍。
江南则朱直叛乱于唐山
孙端寇孽于安吉
西侵宛水。
东患苕溪
郡县则终日登陴。
生民则长时伏莽。
王时郊居圃。
嘉遁茅山(即葛仙公种瓜之地故曰圃与山相接在临安县城东二里)
方当枕石漱泉。
尚是褒衣博带
睹兹多事。
慨然究怀。
顾谓朋友曰。
丈夫须当拨乱平奸。
岂可怀安端坐。
是日乃奋兹戎服。
挂彼儒冠。
大散家财。
广招勇士
令才举。
行伍肃然。
手仗义旗。
身当勍敌。
一月之内。
二寇殄平。
千里之山川。
救两郡之涂炭。
是王之初功也。
其次黄巢来从五岭
直下三衢
展枭翅则雹布星罗。
张鲸牙则山连岳峙。
所遭蹂践。
并作尘灰。
王乃独领偏师
横行险地。
既逢大憝。
遂设奇兵。
敌望草木丛林。
皆是戈矛旌帜(获敌人之言也)
我则左右翼阵。
默化如神。
当下追奔。
尚贾馀勇。
长蛇封豕。
便出他疆。
新市下江。
保安数邑。
是王之功也。
其次彭城刘汉宏
据南镇之重地。
东越之名区。
黄巢既犯两京。
僖皇乃巡二蜀。
汉宏不思奔问。
便废贡输。
恃险阻于浙河(一作江潮)
欲觊觎于江岸(一作浙岸)
先于渔浦鼋石。
翼张下营。
萧山西陵
鳞次列砦。
烽燧交应。
鼙鼓相闻。
时我诸军。
实有难色。
王乃潜趋间道。
夜济长江
仰告昊天。
乞昏朗月。
当下寒云布野。
杀气凝空。
楚庙阴兵。
旁随雾合。
晋臣黑幔。
闇与山连。
我师忽震于雷霆。
彼砦俄摧于魂梦。
风号貔虎。
争传破竹之声。
阵卷龙蛇。
竞集建瓴之势。
贼将殷轮不暇。
漂杵有馀。
仅身免以奔归。
乃塞门而自守。
尔后大小百战。
首尾四年。
方清镜水之波。
始有兰亭之地。
吊其生聚。
大布仁慈。
诛彼渠魁。
不须天讨。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薛朗。
逐出周宝
自据朱方。
南袭毗陵
西侵建邺
恣其剽掠。
务在杀伤。
将承中国之危。
拟扼长江之险。
王乃命二麾上将
一月报功。
指其山川。
授以韬略。
蹄毂并举。
水陆兼行。
曾不旬时。
讨平窟穴。
南宫万于犀革。
视以囚人。
崔慧景于䲡篮。
彰其叛主。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徐约
比是六合镇使。
遽忝三吴郡
玉帛是求。
徵敛无度。
长时习战。
齐民因被雕黥。
比屋为军。
鲁儒亦遭剪削。
惟王闻其暴虐。
奋激神威。
上谷之精兵。
命下江之贤将。
授以九天九地之诀。
传以训辞训典之规。
扼断咽喉。
其郊野。
任约之龙果睡。
王弥之豹徒飞。
食窘朝饥。
无由抚士。
计穷宵遁。
遂至溃围。
松陵之烟水重
香径之黎元再活。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孙儒
恃有数兵甲。
不守淮南
直欲别迁土疆。
遂奔江左
刲人民为粮食。
隳舍宇为薪苏。
饿鹘饥鹰。
飞扬京口
贪狼乳虎。
践踏吴门
渐逼由拳
将窥霅水
王乃张天网于阻险。
辟地阱于要冲。
发水犀之骁雄。
设燧象之奇计。
青雀摩垒。
赤兔致师。
将持久以待之。
俟势穷而必取。
守陴皆哭。
无食何为。
鸣鼓而攻。
脱身遂去。
向使不施神略。
不振王威。
则翼翼生灵。
皆成膏血。
茫茫胜槩。
尽作烟煤。
所谓劬劳为时。
广大及物。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董庶人。
始镇石镜
便牧杭州
因破汉宏
遂居越土。
自形成象。
从纤至洪。
并是王之擐甲执兵。
左提右挈。
以至手持旄节。
身爵王侯。
既灭顶于彝伦。
乃垂涎于神器。
铜符金匮。
祥瑞乱兴。
玉玺珠袍。
妖讹竞起。
王以早同楚歃。
夙共晋盟。
书尚缄縢。
血犹濡鍉。
笺函旁午。
诱劝交驰。
谏既闭于属垣。
祸遂成于覆族。
是时两河倔强。
三辅纷纭。
万象虽拱于北辰。
一人不遑于南顾。
王请奉行天罚。
所统便是国兵。
不费上供资财。
不役诸道将帅
果见桓元计窘。
抽玉导以求生。
王莽势穷。
转铜威而厌胜。
喉既摏于富父。
骨复弃于会稽
潴其故宫。
焚其法物。
复我正朔。
我寰瀛。
五石补而天镜明。
六合完而地维正。
是王之功也。
王以平妖立霸时之业。
戡难建盖世之功。
律吕宫商。
锵洋史籍。
丹青金玉。
焕烂国华。
所以僖宗天子。
仰我文昭
眷我武烈
龙光压謺。
急使星驰。
纶綍便蕃。
大王起。
寻以耿纯试理。
卢植兼才。
披锦衣以耀家乡。
握圭符而光松梓。
洎于昭皇飞升。
大宝礼遇元勋。
龙悦召云。
凫忻得藻。
嘉功赏德。
金凤之诏连飞。
表异旌优。
玉麟之符遂刻。
南徐藩翰
钱塘之江山。
节竦灵犀。
帐开神虎。
三千珠甲。
光烂星辰。
十二牙旗。
文生组绣。
碧幢才建。
黄阁又开。
乃兼镇于越藩。
遂对持于汉节。
中天辰象。
虽分牛斗之疆。
夹岸烟岚。
映出东西之宅。
四县既食。
万户累加。
棨戟立门。
赤油罗列。
山河誓券。
丹字荧煌。
生祠之笾豆锵锵。
衣锦之城隍黯黯。
而又特逾汉制。
封我吴王
分夏社之心。
桐剪周王之手。
昔也龙蛇起陆
蹈汤火以战争。
此际山川出云。
见君臣之际会。
逮夫济阴王既传天宝。
梁太祖应元苞。
于王不易范张之故情。
请结秦晋之嘉好。
恨无殊礼。
得展异恩。
于是追吕望之高风。
山甫之美躅。
师尚父统摄三老。
作帝股肱。
尚书令总务万几。
为天喉舌。
仍颁瑞节。
复践高坛。
建牙兼镇于扬州
分阃遥临于楚甸。
寻命兵部姚尚书洎
躬持凤册。
远泛鲸波。
备周官之典仪
越国之土宇。
八鸾四马。
耀镂钖以振钩膺。
三节一王。
秉桓圭而垂元玉。
及龙德嗣君即位
礼称伯舅。
尊曰父师。
寅兹烈光。
虔奉顾命。
是时遣吏部李尚书燕
捧持纶诰。
谕晓湖湘
授天下兵马都元帅
洞庭彭蠡
渐无不顺之臣。
北狄西戎
将有后予之叹。
韩信汉高祖曰。
陛下能将将。
臣能将兵。
是知元帅非人臣之职曹。
帝王之兵柄。
推于前代。
隋炀帝晋王淮南行台尚书令祗为行军元帅
无天下之号。
国朝肃宗皇帝驻跸灵武
因命代宗皇帝广平王而为之。
德宗皇帝鲁王而为之。
梁太祖授九锡后而为之。
斯天下元帅之故实也。
其后龙德复命兵部崔侍郎协
赍持简册。
浮泛风帆。
扬往典于明庭。
促及时而建国。
召康公之命。
得以专征。
唐叔虞之封。
良由吉梦。
未久金行运息。
土德中兴。
庄宗皇帝鹊起并汾。
龙飞宋汳。
当宁不逾于旬朔。
临轩宣谕于公卿。
曰。
吴越国王五十年来。
常作支天之柱。
三千里外。
每为捧日之云。
今若将致小康。
实在敬尊元老。
于是鸾台进拟。
麟趾摛词。
典瑞献功。
白圭而册文粲烂。
职金供命。
镕紫磨而印篆盘珊。
封吴越国王
再授天下元帅
马迁十代史内。
固是绝伦。
𧦬万卷书中。
必无往例。
其建国也。
大君有命。
明试以功。
癸未而至壬辰
备战器而修王道。
先是中朝名士。
在野遗人。
或负笈担簦。
来投霸府
或折襦为裤。
面诣军门。
奋袖于嘉纳(一作务)堂中。
曳履于灵钧台上。
至此水镜裁鉴。
金秤等量。
并列庭臣。
皆居省署。
簪裾列侍。
文物齐光
张伯仁陈宗庙之仪。
子产献公侯之礼。
岂谓难穷者大数。
莫究者彼苍。
俄脱屣于具区。
遽彻县于正寝。
金山雾掩。
谁知帝召王乔
玉海波空。
实痛神辞李广
况十三州疆场。
百万户黔黎。
咸长养于恩膏。
悉生成于化泽。
泪洒而晴空散雨。
愁凝而杲日沈云。
鸟兽悲哀。
草木惨怛。
明宗皇帝太常定谥法
贰卿而撰诔文。
鸾辂龙旗。
赠礼优于邓禹
梓宫黄屋。
异数等于霍光
得谓尽始尽终。
极荣极贵。
享九九之仙寿。
位于一爻。
万之人心。
歆神道于千祀。
有后如此。
又何觖焉。
天下兵马元帅吴越王
族之多奇。
承赵宗之后世。
嵩衡泰华。
秀气俱腾。
淮济江河。
荣光共结。
是时允主。
诞我国祥。
绍经文纬武之基。
袭积德累仁之业。
开襟奋臆。
伏雄杰于周瑜
誓众临戎。
统人豪于张衮
风仪则悬星溢眦。
紫电扬矑。
霜雪凝肌。
鱼龙入发。
仙应有分。
贵不可知。
宋弁声姿。
尤闲进对。
窦融词气。
惟是卑恭。
加以青云常在于言谈。
畏日不离于顾盼。
徐行缓步。
褚彦回却是趋跄。
散帻斜簪。
王文宪殊非蕴藉。
智略则鲍叔锥矢。
应手而成。
德业则顾和圭璋。
遇机方露。
远者大者。
一刚一柔。
静则心照镜而貌怀冰。
含和六气。
动则火炎山而汤涌海。
慑惧万人。
机变则管葛才高。
孙吴术妙。
身文虎豹。
隐见不常。
义府戈矛。
短长迭用。
五隽才既为己任。
六奇策固是无遗。
郤縠诗书。
经纶国计。
项羽雷电。
振动兵筹。
徐睇而莫测金泉。
旁窥而罔知珠岸。
词藻则霜皓月。
络绎䌽笺。
芳草落花。
飘扬镂管。
织成梦锦。
散出神霞。
英变屡奇。
张融之言信矣。
淩颜轹谢。
元稹之论宜然。
札翰则早受义方。
曾传掣笔。
鸾回鹊反。
气势惊人。
金错银钩。
纵横入目。
案牍无非笔阵。
宫寺争耀牌。
崔宏之本草无
张育之折蒲失色。
立功则我王初离太学
亲兵。
郑世子方欲平齐。
汝阴王正思安汉
属邻国侵轶。
命将曰李涛
仅二万兵。
下百里砦。
围逼安国
涎喙馀杭
王虔奉训辞。
遂升上将
清风授武。
黄石传书
亲承韩奕之黄罴。
躬伏封文之白虎。
攻东南而备西北。
事在机先。
掩五垒而出三门
别驰神算。
于是崩摧大阵。
擒获万人。
道路隘于俘囚。
山川积于戈甲。
馀敌作气既竭。
方遁于潜
我则乘胜追奔。
广德
未出一百里之境。
复降五千(一作十)乘之戎。
唱凯歌而喜气连郊。
整班师而雄风掠地。
寻即大统龙舰。
远泛鳌溟。
江阴而收东州(一作川)
入海门而观北固。
彼境遂陈舟楫。
远出枝梧。
我则陈二广于浪港沙前。
设三覆于石牌湾内。
零陵石灰风便。
争投于蛟蜃窟中。
沁水火筏油燃。
尽葬于鲸鲵腹里。
一战定霸
二纪无虞。
寰海具瞻。
将相迭耀。
声光丕显。
为廊庙之人。
功业升闻。
段襄居骨鲠之任。
爰自嗣承国构。
缵奉王基
况当跪箭之初。
又在寝苫之内。
龙凤。
三千馀口之家风。
铁石虎貔。
二十万人之军府
诚难抚御。
岂易辑绥。
我王以孝为模。
用仁作范。
无所不可。
唯言是从。
嘉惠宠灵。
供承花萼。
油云膏雨。
润泽闺门。
此外习武益兵。
轻刑慎罚。
德无胫而远届。
名无翼而遐飞。
果动天朝。
继钟异宠。
三年之内。
两册连封。
双龙之金节齐行。
四马之宝车并骤。
玉具冠剑。
见王者之尊崇。
织文旗常。
睹国容之贵盛。
我王因兹显赫。
益动孝思。
无以答先后之恩。
无以报昊天之德。
且曰。
武肃王有大功及天下。
大名振寰中。
庇生民而百万有馀。
筑城垒近五十来处。
岂可不建庙貌。
不像真容。
为星纪之福宫。
作地户之神主。
爰命兴武中直都虞候姚敬思。
马臻湖畔。
勾践城中。
选闉阇形势之中区
得显敞高平之胜址。
于是锹杵俱下。
畚锸齐兴
隐隐雷声。
轰轰岳振。
不十旬而展役。
匝千丈之阴基。
大梓文
匪自泰山伐得。
宏梁巨栋。
非因漳水漂来。
雕镌者王母元图
甃砌者赫连绣石。
斤挥斧运。
削出银葩。
水錾砂磨。
方成玉磶。
元武(一作玉)之嘉兆。
应神蓍之吉辰。
始乃架险梯虚。
云构山屹。
阴虬回抱。
阳马奔趋。
虎牙衔而枅栱连。
龙脊袅而栾栌转。
琼瑶耀壁。
丹漆明檐。
鸳鸯之瓦缝界成。
芙蓉之塼文印出。
即以丙申岁秋八月十有七日
我王备卤簿鼓吹。
车辂旂常。
北司侍臣。
南班旧列。
奉迎真像。
而入祠宫。
白檀雕出圣容。
黄金缕成宝座。
仪形酷类。
神彩如生。
凤目龙章。
颜犹不改。
垂旒被衮。
人见兴悲。
礼器则俎豆牺樽。
轩悬则柷敔钟磬。
后殿则翚衣雉服。
文母贤妃
露幔珠屏。
虾帘象榻。
不异昔时秘寝。
皆同曩日深宫。
前则广厦交阴。
芳亭对构。
紫石伏狻猊之影。
朱栏交菡萏之光。
正启重门。
并列神将。
侍卫兵仗。
戈戟森然。
文武官班。
簪裾肃列。
直出甬道。
千步有馀。
河枕投醪。
波通射的。
莲芰绕于水阁。
夹于星桥。
左则回抱粉廊。
连延绮栋。
并图曹署。
各列司存。
乃至早世勋臣。
无禄公子。
皆塑仪像。
并配荐羞。
右则修庑飞甍。
绿窗丹牖。
阴兵神马。
见雷电而没风云。
明灶净厨。
备粢盛而烹肥腯。
景物则高杉矮桧。
粉竹金松
夹砌名花。
连阶瑞草。
烟岚蓊蔚。
便是阴宫。
云雾朦胧。
居然神府。
我王昔以致君之业。
累殄寇戎。
今立显考之祠。
用修孝敬。
所以天朝继封王爵
以耀国章。
黄金印印宇内徵呼。
都元帅帅天下侯伯。
卓绝殊勋洪业。
所谓炙地薰天。
设使书剡溪九万之笺。
不能尽
华山五千之仞。
亦恐难穷。
光业也词不梦于王椽。
才匪量于曹斗。
拟奚斯之颂。
或恐粗心。
豫章之碑。
岂合措手。
但以二纪幕客。
十载庭臣。
不求孙绰擅名。
岂望杨修绝妙。
所希编述。
用答恩知。
追感先王。
恭为铭曰。
崧高嶙峋。
是生哲人。
上天师子。
出泽麒麟。
篯尊殷祖。
鄛允唐臣
衣冠表里。
文武经纶。
广运将新。
大盗斯起。
雁象歘惊。
凫毛乱委。
紫盖蒙尘。
黄巾多垒。
既斁宪章。
又裂文轨。
武肃英王
提剑东方。
龙行云雨。
虎变文章。
孛气沃酒。
妖雪归汤。
洗涤星纪。
整顿天常。
告功狼居。
图形麟阁。
桐圭联编。
茅土续索。
三道犀幢。
八朝凤诺。
丹券家门。
锦衣城郭。
元帅天下。
国王具区。
六瑞琢册。
三品铸符。
尚父四履。
尚书万枢。
峗峨高寿。
曦赫霸图。
我王奉天
为时而出。
宝应
继明照日。
国士无双。
风华第一。
削树平戎。
梦禾受秩。
功既挺世。
德又动天。
袭封二册。
嗣位三年。
金印国宝。
元帅兵权。
忠无瑕颣。
孝绝雕镌。
未褫墨缞。
乃建清庙。
卧龙之城。
会稽之峤。
岚界回廊。
明周㙩。
广殿霞开。
重门岳峭。
瑞玉礼器。
香檀圣容。
民之祀主。
我之神宗。
秉翟执籥。
特磬编钟。
燃萧燔膟。
置币输琮。
于穆祠宫。
焕焉阴府。
五齐恒馨。
六佾常舞。
肴荐房烝。
歌随路鼓。
令子懿孙
光今古。
乞留洪天锡 南宋 · 池元坚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二、《齐东野语》卷七
天锡左迁,岂非罚其不当言宦官之过耶?
李衢、朱应元分察,岂非谕其不复言宦寺之意耶?
王野、程元凤同日超迁、胡大昌、丁大全之并迁台长,岂非赏其不敢言宦官之功耶?
陛下喜群臣之默默,愤天锡之哓哓,左迁以逐之,于天锡何损!
缄默受赏者,独无愧乎?
求撰集古今文字表 北魏 · 江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五
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彩。
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
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
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盖是史颉之遗法也。
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
孔子定《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
隶书者,始皇使下杜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
徒隶,即谓之隶书
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
吏民上书,省字不正,辄举劾焉。
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书形,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独张敝从之受。
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说文字于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及亡新居摄,自以应运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
三曰篆书,云小篆也;
四曰佐书,秦隶书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所以幡信也。
中书者,鲁恭王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
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
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
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
汝南许慎古文学之师也。
嗟时人之好奇,叹儒俗之穿凿,惋文毁于誉,痛字败于訾,更诡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
左中郎将陈留蔡邕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书也。
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者。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
陈留邯郸淳亦与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以书教诸皇子
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
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
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
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
故传曰:以众非,非行正。
信哉得之于斯情矣。
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儿为《需儿》,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
凡所关古,莫不惆怅焉。
嗟夫!
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述而不作」。
《书》曰:「子欲观古人之象」。
皆言遵修旧史,而不敢穿凿也。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
而祖官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
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
暨臣闇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
但逢时来,恩出愿外,每承泽云津,厕沾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
既竭愚短,欲罢不能。
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纠为一部。
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
诂训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
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
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
所须之书,乞垂敕给;
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
书生五人,专令抄写。
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证议疑隐,庶无纰缪。
所撰名目,伏听明旨(《魏书·江式传》,又见《北史》三十四。)
府判中奉洪公墓志铭至元二十一年二月 宋末元初 · 卫宗武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秋声集》卷五
公讳应辰,字用和,本居浮光之固始,亦鄱之派也。
曾大父真,大父皋,父杞,赠中奉大夫
母杨氏,赠令人。
鼻祖来自淮,刻勤攻苦,积铢累寸,以有其家,而能裒赢振乏,煦寒饫饥,不吝捐费,闻者谓洪氏其兴乎。
中奉克广先业,门闾始大。
长子应元两请漕举,幼子应午繇勋戚入官,需次警职,俱先逝。
公次子也。
方成童,与群从序立道周,善风鉴者过焉,曰:「此佳儿也,他日必昌而家」。
公挺质秀异,在师不烦,通百篇义,与兄俱以儒业著名,人号二难。
初中乡贡亚榜,慨不足以发身成志,乃游京泮,颉颃多士之场,课试每占高选。
既而袭兄故步,与荐漕闱。
越岁,邑令杨公瑾以礼罗致之。
邑庠前庑令每款谒先圣,病宫庭斋宇之相附属,非所以崇庙貌、肃群瞻,将革而新之。
公建议吻合,遂易故基,创正殿,立讲堂,各辟门庑,规制视昔宏丽。
度材辟地,靡不输劳,以至更造器物,以饰礼容,帅先捐田,以裨学廪,逮今利赖。
丙午,复预计偕。
庚戌,策奉常第,初调盐官簿,淮阃剡辟,勾稽虹县
秩满,升辟帅准,舒翘幕府,硎发颖露,见者刮目。
摄教泗水崇德程艺,以陶成士器,众论翕归。
当路交章,举关升者再,举籍者五,不曰有用之学,有用之才,则曰器识凝远,志节清修。
后村刘中书以讲学精深,持身修洁,举备顾问。
名达推重,往往若此。
制邑新城,政尚平易,不务严刻,再书考最,休誉蔼腾。
富阳寨卒群捕米商,斗死者累十。
县宰以嫌辞避,改委邻邑,弗能决。
公至,喟然曰:「运米徼利者,贫民也。
挟禁攘利者,捕卒也。
旅店贩夫何预焉」?
遂直其冤,全活者众。
归途过门,相率迎于道,泣曰:「非贤令君,吾属无遗类矣」。
罗拜而去。
继辟淮西机幕,旋升滁贰。
阃檄覈浚筑,申牍明直,随以责归。
未几,奉祠仙都,增辟城南故庐,自号「鹤隐」,日与里社文友壶觞吟咏,谓不作弹冠想久之。
时宰以旧幕客,俾倅会稽
命下,喜语人曰:「小蓬莱昔恨云气之隔,今为岸帻司马,登啸其间,以抚晋贤遗迹,亦吏隐也」。
幡然而就。
关决两载,奉公不挠,备殚贤劳,倦游赋归,而时事异矣。
公乃杜门蛰迹,谢绝人事,惟翻绎古书,训励子弟。
时过丙舍,栖幽潜深,盘泊林野,以自娱适,家事一付其子。
时阅内典有得,尝作偈云:「云兮为身,月兮为心。
寓言曰隐,时至即行」。
人多传诵,以为达观。
强至老,饮啖不衰。
疾之日无甚苦,召子若孙,戒以谨俭持己,悠然而逝。
公明允谨厚,孝于亲,悌且友,交里闬朋侪谦而敬,家庭唯诺,闺门雍穆郁如也。
不苟取予,不妄施,而人有急难,乡有义举,则捐资恐后,莫不诵其贤。
以诗书为政,不求赫赫名,而令修讼平,民怀吏畏,莫不称其能。
历所居官,冰檗一心,去如始,为乡土寄,外事不预,吏污无染,而莫不服其廉。
惟祖之迈种者厚,故及公之身,而得名得位,膺邑国之封。
由身之善积者加厚,故备向用,几耆颐而以考终。
前作后袭,机应气随,天人感孚之理固如是夫。
予同丘里,仕前而年后。
公俛而交,久相亲悦,方叹老成之无复见府掾,孤以日迫,请志其墓,辞乏再且力。
一夕,公见之梦,辞气如生,盛服致恭,若有谒者
至旦,而其孤已及门矣。
爰次其出处之概,而为之铭。
公生于庆元丁巳,殁于至元癸未五月二十六日,寿八十有七。
积官中奉大夫华亭县开国男
初娶钱,继张氏,赠令人。
子三,多福,前承信郎江东运准。
娶赵氏,并先亡。
文虎,前迪功郎安吉州民掾
娶孙氏。
文龙,前登仕郎,娶钱,今潘氏。
公之弟县尉无后,以嗣焉。
二子俱以赏延补官。
孙男五,清之、鼎孙、颐孙、随孙、豫孙。
女孙六,长适卫文昌。
曾孙应寅,馀幼。
侄孙女越娘,议盖贰卿之曾孙炽,皆同里也。
嗣子卜甲申二月六日之吉,奉公柩合葬于本县集贤乡宝山之原。
铭曰:
秀而文,于以成名。
俭而德,岂惟润屋。
昔菑而种,今溉以壅。
尔昌尔炽,匪天是私。
呜呼,曷不慭遗兮老成!
六宝郁郁兮,将以利后人。
论处突厥所宜疏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
突厥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者也。
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
且其世寇中国。百姓冤雠。
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
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
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
强必寇盗。弱则卑服。
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秦汉患其若是。故时发猛将以击之。
收以为郡县。陛下何以内地居之。
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数年之后。滋息过倍。
居我肘腋。用迩王畿
心腹之疾。将为后患。
尤不可河南处也。晋代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
平吴已后。郭钦江统武帝逐出塞外。
不用其言。遣居河南
数年之后。遂倾瀍洛。
前代覆车。殷鉴不远。
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唐太傅盖公墓碑 隋末唐初 · 于志宁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五
窃以仰观俯察。
八卦于是列焉。
依类属形。
六籍所以生矣。
陈卑高之序。
定君臣之义。
建国辨方。
化民成俗。
学□□□□不大哉。
于是西河阐以儒风。
北海敷以至教。
四方挹其茂范。
百代禀其徽猷。
况蹈六行以扬名。
蕴九德以□□□□□□为人(阙十四字)正议大夫□□师矣。
公讳文达。
字艺成
冀州信都人也。
□□□□□高山以画九州。
营邱佐姬。
平牧野以开四履。
鸿伐成家。
拖青分社。
人物奕业。
高轨铭于景钟。
英杰蝉联。
芳猷□□□□曾祖庆。
彭城王记室参军乐陵郡
碣宫建肇。
即预大房。
茅土始封。
遂居分竹。
祖延
齐安平王曹从事(阙四字)
超枚马以腾芳。
骖驾魏国
冠应刘以骧首。
父永。
幽州蓟县令
德光驯雉。
化美去蝗。
仁声表于弦歌。
政教彰于□□禀淳和之气。
淩峻极之精。
雅量淹通。
识度开济。
子昂之德行。
声动朝伦。
季圭之容仪。
光照邻国。
怀清贞而□□□重然诺而略兼金。
博极石渠
踰蔡雍之万卷。
学该藏室。
惠施之五车。
缛藻丽于雕龙。
雄辨析于非马。
入其室者。
如就芝兰。
游其门者。
若闻丝竹。
可谓照灼千祀。
笼盖一时者焉。
炀帝以当□握图。
大横纂历。
命翘车以□英彦。
□□□以召硕儒。
公以经明行修。
孤标独秀。
大业三年授同安博士
九年特敕除守国子助教
洎三灵改卜。
六乐□□□□言于瞽宗。
崇函丈于泮水。
武德九年国子助教
今上韬光藩服。
历试艰难。
虚左用伫奇才。
开馆以纡□□□□□辟来游府朝。
遂得文预题鞭。
恩参置醴。
圣人嗣应宝历。
君临区宇。
业盛配天。
功齐造化。
循韶夏之旧规。
宏□□□□风以公学冠当时。
国子博士
曹志之笃行。
江统之高名。
未足连步成均。
比肩璧水。
十年诏授□□散□□□□谏议大夫国子博士如故。
怀匪躬之节。
抱忠公之心。
少翁之善言。
仿纪山之鲠直。
十一年从驾洛阳宫。
□□□□补宏文馆学士
游步铜驼。
待诏金马。
切问资以辨对。
近侍属于博文。
十二年诏授国子司业
左学右学
□□□□谋□上庠下庠。
官曹待以纲纪。
十三年诏授兼蜀王师。
匡正藩条。
刘实以多闻见重。
师范磐石。
孔演以行□□□□□古虽殊得人是一。
十六年丁毋忧。
居丧泣血。
至性逾于世公
负土成坟。
孝德甚于泰伯
诚可训时励俗。
作一□之□□立教宏风。
为偫寮之隐括。
于是逍遥誓诰。
每服止足之言。
组织典坟。
恒敦满盈之诫。
观阳元谢事。
意在抽簪。
□□□车情在解绶。
所以退居丘壑。
有终焉之心。
十八年诏授正议大夫崇贤馆学士
鹤□将启□□矫翼之□□□□开更招托乘之容。
公曳裾永福。
躧履承华。
侍公宴玉辂之前。
陪飞盖银榜之右。
岂谓峰颓东岳
圣人起奠楹之□□□西州
智士兴云亡之叹。
春秋六十有七。
雍州开化坊里第。
哀感宸极。
宫悬止于咸池。
悲动震方。
肃成辍于□□敕令赠物绢二百匹。
三百石。
丧事所颁。
率由官给。
即以其年十二月
归葬于旧茔。
礼也。
惟公英姿磊落。
□□□□□竦千寻。
量包万顷。
偶潘而称连璧。
对郭而号仙舟。
学综偫书。
能兼众艺。
羽陵蠹简。
魏冢逸篇。
揣摩纵横之辞。
□□□□之术。
囊括往哲。
高视前修。
定三豕之疑。
不假卜商之辨。
决二负之惑。
讵劳刘向之言。
鸿都于是推高。
曲台所以□□或陪黄屋。
或侍青宫。
方樗里之智囊。
镇南之武库。
故能保元吉于当世。
垂嘉声于后昆。
世子国子主簿宏式□□□□□追悲罔极之艰难。
对穷泉而长恸。
思陟岵而永怀。
恐暑往寒来。
□□□于延阁。
钟移律改。
□传坠于□□□此高碑。
以旌懿范。
乃为铭曰。
(上阙二十六字)层构。
奕奕崇基
诞此英贤。
是为人秀。
荐绅盛族。
膏梁华冑。
圭璧方温。
比茂。
七步才速。
百家学富。
贲帛招贤。
弓旌访士。
飞缨庠塾。
锵金阜市。
折角标奇。
重席□□王贾齐衡。
匡张隶齿。
平台骋步。
望□飞英。
誉隆徐邈
文高马卿。
从政琐闼。
作范维域。
兰芬松茂。
玉振金声
忽叹隙驹。
俄悲风烛。
未登台□遂编鬼箓。
薧里沈珠。
佳城瘗王。
四序难追。
百身何赎。
车转熊轼。
□列龙旂。
徘徊□卫。
蹢躅骖騑。
坟□□雾。
树曲□威。
铭斯炎琬。
播美腾辉。
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 唐 · 员半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闻夫真人者。出巨壳。
历倚杵。骑蜚廉
从敦圉。臣雷公。
妾密妃。朝濯发于汤泉
夕晞首于旸谷。仍丹邱以长啸。
戴翠华以高游。自非殖因旷劫。
肃恭大浩。从事于金房之前。
镂心于玉晨之上。携青童而应黄箓者。
奚以成后来之妙相乎。继绝景而允希声。
尊师其人矣。尊师讳文操
字景先陇西天水人也。
后秦尚书仆射纬之后。纬仕长安
故为扈人焉。若乃郁为帝师
降迹于唐勋之代。光乎王佐。
应命于周武之朝。家籍代资。
可略言矣。曾祖洪。
宇文朝商州长史。大父舒。
文州别驾。昭考珍。
朝散大夫。以先知授尊师
特禀异气。垂实冥华。
始降迹也。其母袁氏。
夜梦元妙玉女授九老丈人之符。寤而记之。
每存思也。数月而闻腹中诵经声。
且时时有异光绕身矣。及载弄之始。
目光烱然。眸子转盼。
若有所见矣。袁氏以其所梦有徵。
心志而不言也。及胜衣之日。
自识文字。惟诵老子及孝经。
乃曰。此两经者。
天地之心也。此后见好杀之字。
若蹈水火。视无礼之文。
如坠泉谷。稍长。
闻有尹真庙。乃精心事之。
不近俗事。因读西升灵宝等经。
达真教。既得元味。
便契黄中。闻师者传道之父母。
行道之神明。无数劫来。
妙经是出。不因师学。
谓之长昏。遂章惶无已。
求师不暇。时有周法者。
内音之先鸣。上皇之高足。
乃愿参轩效驾。陪景啸空。
奔走礼谒。以申宿志。
周法见之。乃谓尊师曰。
汝于劫会之中。已受龟山之箓也。
便训以紫云之妙旨。授以青羽之隐法。
一入其心。谓赤松王子乔
可与抚烟月矣。年十五。
道行已周。有名于远近矣。
文德皇后遵上景而委中宫。于时搜访道林。
博采真迹。尊师应元景。
行预绿云。奉敕出家。
配住宗圣观。虽剪琼园。
采琳元陇。意每远出。
未近谢也。将欲沐浴东井
栖迟南昌。保护昆崙。
窥窬浑沌矣。故属想丹烟。
游心紫度。遍寻五岳。
备涉九元。寻三君之祖气。
成七晨之慧眼。旋谒周法。
便居终南。寂虑于温泉。
冥精于寒谷。有年日矣。
既通八景。又达九天。
知来藏往。多所晓悟。
若有神曰。周法上迁。
及省所居。已去顺也。
贞观末年。行丧既毕。
永徽三年。乃游太白
入重元也。见所未见。
闻所未闻。此后丹字紫书。
三五顺行之法。扶晨接昼。
九六逆取之方。咸得其要。
尊师所有游山异迹。祈醮灵应
并有别录。此不载之。
至于显庆以来。国家所赖。
出入供奉。询咨量。
救世度人。转经行道。
元坛黄屋。帝座天言。
东都西京。少阳太乙。
九城二华。展敬推诚。
三十馀年。以日系月。
始终不绝。有感必通。
凡是效验。君臣同悉。
敕书往复。日月更回。
神道昭彰。岁时交积者。
不可具载。并传于帝居。
一二要者。略举其目。
初。尊师游太白高顶。
云雾四周。声振万壑。
□□□□□□千仞复有象充九色。其高十仞。
欣然长往者。意已笃焉。
高宗之在九成宫。有孛彗经天。
长数丈。以问尊师
尊师对曰。此天诫子也。
子能敬父。君能顺天
纳谏徵贤。斥邪远佞。
罢役休征。责躬励行。
以合天心。当不日而灭。
上依而行之。应时消矣。
是故高宗府旧宅为太宗昊天观。以尊师为观主。
兼知本观事。仪凤四年
上在东都。先请尊师老君修功德。
及上亲谒。百官咸从。
上及皇后王公主等。同见老君乘白马。
左右神物。莫得名言。
腾空而来。降于坛所。
内外号叫。舞跃再拜。
亲承圣音。得非尊师之诚感也。
由是奉敕修元元皇帝圣纪一部。凡十卷。
总百十篇。篇别有赞。
半千尊师作也。纪赞异秩。
缮写进之。高宗大悦。
终日观省。不离于玉案。
乃授尊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
尊师固让不得已。辞官而受散职焉。
永淳二年。天中有望。
告成有日。万乘雷动。
千骑风驰。天子乘阁道而御帝车。
偫官陪六仪而承七曜。将礼于天枢。
中岳也。金绳未举。
玉检犹潜。而六龙顿辔。
三光敛色。圣体不安。
旋于皇极。属紫微虚位。
白云上征。万国号诉。
四方遏密。太后咨访尊师
尊师曰。真坊仙境。
亦著代谢。物有荣悴。
气有初终。大道之常。
幸康神器。陛下宜存思谅闇。
极想钦明。密理百神。
潜芘万姓。文操人间地上。
物里天中。所有灵明。
倍百祈请。亦望二十四结。
火烧而忧尽。七十二教。
水鍊而法成。皆见先徵。
以明后事。乃著祛惑论四卷。
消魔论三十卷。先师传一卷。
垂拱四年。将宾玉帝也。
上足时道成。咸愿奏章。
以延福荫。尊师止之曰。
有顺宜遵。不可犯禁。
言讫委化。颜色如常。
粤以长寿四年四月十四日。迁兆于终南文仙谷。
弟子侯少微等。追思龙汉。
远慕龟岩。冀德音与天地同久。
神道共阴阳齐化。昭芘骞林。
冥滋柏树。俾斯贞石。
文若三光。其词曰。
去矣大仙。悠哉上元
玉谷白芝之座。金阙紫兰之前。
既啸景于琼札。固交欢于碧泉
出三万六千之厚地。入三万六千之远天。
咀九华之翠菊。坐五色之红莲
常吟外景。每握内篇。
春霞飞乎绛雪。秋风生乎紫烟。
裴回高黄岭。顾步太白巅。
三秦四塞帝王国。京兆长安龙凤川。
煌煌兮四明路。浩浩兮八景年。
今以向上袭前果。何时来下降宿缘。
当乘道之气。应传道之味。
必使氤氲六合中。自然昌扬万劫通。
稽首宁歌步。愿得乘九素。
天下同此心。非独骞之林。